“股市是没有围墙的社会财经大学,只有留级和重读,永远没有毕业生。”——杨怀定 《要做股市赢家》
他被称为中国第一股民,凭借着对政策、市场的敏锐嗅觉和把握机会的超强能力,他当之无愧地成为那个时代资本市场的标志性人物。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他从炒国库券开始转入股市,赶上了A股诞生初期的那轮大牛市,他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第二个100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他本名叫杨怀定,但是股民们称他为“杨百万”,乃至于杨百万的大名比本名还更加广为人知。他的投资故事,被包括美国《时代杂志》、《新闻周刊》等在内的世界各地媒体广为报道,成为世界舆论关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重要话题
从国库券赚到人生第一个百万
杨怀定1950年生,祖籍江苏镇江。三十多岁之前,杨怀定在上海一家工厂做仓库管理员,虽然薪水不高,但还算有一个铁饭碗。
1988年春,国库券转让从7座城市开始试点,逐步增加到在61座城市放开,还出现了异地差价。在那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只要敢于尝试,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某个领域的“第一人”,杨怀定就是如此。
杨怀定自称,“开始我并没想到要做国库券买卖。我看到《新民晚报》上一篇报道,说温州实行利率开放,利息可以高到13%。”确认消息属实后,就想去温州存钱。但是,到温州去的船票刚买好,他又看到上海报纸登消息称,上海要开放国债交易。
在1988年4月21日,上海国债市场开市交易,杨怀定一早到场,他以108元的价格一下子买入2万元国库券,等到当天下午,很多人明白过来开始纷纷买入时,价格一下涨到112元,杨百万在此时选择抛售。仅仅半天时间,他赚到了以前数个月的工资,800元。
他东拼西凑了10万元直奔安徽合肥,在合肥某银行买进了价值10万元的国库券,随后便返回上海进行卖出,前后几天内就挣了2000多块钱,而当时上海一些工厂一名技术工人的月薪仅有200到300元,也就是说杨百万凭借异地买卖国库券在短短几天内就能赚到一名技术工人将近10个月的工资。
光是合肥,杨怀定去了接近八十次。当时个人异地取款十分困难,他只好用箱子装着几十公斤的现金或者国库券往返两地。考虑到安全问题,杨怀定专门请警察荷枪实弹来保护自己,当时《解放日报》刊登消息:上海出现第一例私人聘请公安人员当保安事件。
倒卖国库券赚了这么多钱,杨怀定内心不踏实。他主动跑到税务局咨询买卖国库券是否要交税。根据相关条例,国库券是免税的,税务局的工作人员据此认为不需要为买卖国库券的收入交税,杨怀定的心中再无顾虑。
散户工会小组长
1989年,杨怀定留意一些新闻报道,判断利率即将下调,而且政策的重点会倾向于支持资本市场,于是他决定抛掉国库券,买进股票。
在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当时上海的股票市场非常低迷,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个新兴的概念,但是杨百万以90元的价格买进了面值100元的电真空,转手就赚了十倍。
上个世纪,自证券市场建立以来,A股经历多次大幅波动,多轮牛熊,杨怀定幸运的躲过几次危机,不少股民奉之为“神”,但实际上,他也曾不止一次走到绝望边缘。
1993年下半年开始,A股经历开市以来第一次最大熊市。上证指数一路从1400多点跌至400多点。然后,杨怀定判断,股市已经跌得差不多了,于是进场抄底,但没想到,股市继续下跌,杨怀定日渐开始“绝望”。
1994年7月29日,上证指数最低探至325.89点,,那时,很多人经历了这样一个惨烈的年代,上海石化下跌至1.20元,马钢股份下跌至1.21元。50/60多元买的股票,悲壮地在5元左右砍仓出局.......。杨怀定后来接受采访时回忆称:“就在我最绝望的那一天,我跟我太太讲,我还有20万现金,不买股票了,你放着,不知道哪一天会涨了。”
然而,1994年7月30日,中国证监会宣布“救市”,并出台三大“救市”措施: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
随后,A股市场出现“8月狂潮”。仅用了两周时间,杨怀定手中股票的市值就翻了四倍。这让杨怀定在股票市场再次声名大振。
多年以来,杨怀定都是一个非常勤劳,非常专业化的“职业股民”。据报道,他每天早上8点起床,听电台财经新闻,9点15打开电脑看行情,11点半到1点午饭休息,1点到3点看行情,3点以后看电脑资讯,5点看晚报,5点50看中央台财经报道,8点看书,10点复盘,每天花在股市的时间不少于8小时,这是杨怀定做股票之后的每日例行安排。
他的家和他的证券工作室,都位于上海市闸北区的一所环境优雅的住宅小区里,工作室里都是跟着杨百万学炒股的股民。在他的办公桌上,同时摆放着三台笔记本电脑,一台记录着股市大盘的走势,两台监控着他所关注的股票行情,时时地提醒学员要注意的情况。每天早上股市开市之前到达工作室上班,3点股市闭市后下班,这就是老杨一天的生活。
双休日的时候,杨百万又会接受到全国很多地方的邀请,飞到各地去做讲座,学历不高的他还先后出版了《要做股市赢家》等5本专著,并和儿子一起开发出了“杨百万决策操作系统”软件。
杨怀定自称是散户工会小组长。他说“我现在的工作之一,就是为散户站岗放哨”。
谨慎合规
2013年,杨百万曾接受四川经济日报的采访,他说,“比起当年的2万块本钱,今天我股市的2000万,资产增加了1千倍,钱够用就好,养老也可以不靠国家、靠自己了,除了抽根烟、喝个茶,没有什么奢侈的爱好。每个时代,都有属于你的机会;我老了,我特别想告诉年轻人,一定要捕捉到属于你们这代人的机会。”
在资本市场从草莽走向规范的进程中,“神人”跌下神坛的故事比比皆是。作为多个市场创新领域的“第一人”,杨怀定能够一路走到最后,与他从一开始就主动寻求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密切相关。
早在做国库券交易时期,杨怀定就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受到了监管部门的注意,且合法性存在一定争议。
“后来我(国库券交易)进出都是上百万元了,银行开始注意我了,内部有争论。”杨怀定后来回忆称,当时争议有两个,一是他的行为是否属于经营金融,二是算不算投机倒把。
为了弄清楚这两个问题,杨怀定就主动到中国人民银行去做“人民来访”。“接待人问我啥事。我说我有些金融法规‘搞不清爽’,想主动接受党和政府的教育。”杨怀定称。
此次去“人民来访”并没有完全打消他交易国库券的疑虑。一方面害怕政策有变,另一方面,也害怕大笔资金随身携带不安全,他又做了一件空前的创举——跑到公安局去,说“现在改革开放了,我要从事国库券交易,能否请保安人员”。最后,杨怀定开创了上海第一例私人聘任公安任保安人员的先例。
凭借早年的声名累积和几十年的股市交易,杨怀定生前追随者众多。
上了年纪之后,杨怀定越发地低调,他始终把自己看成是吃到时代红利、政策红利的一个股市散户而已,他很少在报刊上写文章指点江山,也很少接受记者采访,但在每次股市大起大落中,他总是选择在一些重要的转折点上向散户发出提醒和警告。
他说,他现在的工作之一就是为散户站岗放哨,这是他回馈市场的一种方式。他多次愿意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市场上宣传、培养成熟理性的投资理念,为支持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略尽绵薄之力。他说,经过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之后,自己已经完成了从一个投机者到理性的投资者的蜕变。
机构的时代
杨百万具有江浙上海人特有的精明与金融意识,从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仓库保管员,到成为中国证券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一个人物。
杨百万的时代已经过去。但股市上始终活跃着一批短线投资者,有人认为,A股的股民是7年一个轮回,曾经的投资策略慢慢被淘汰,也就是短线投资者慢慢被市场消灭。
随着这两年机构收益普遍跑赢多数散户、大市,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们倾向于投资基金、间接入市,尤其新一代的85后、90后。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做,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杨怀定那样辞职专业炒股,每天研究宏观、技术、经济等。
近年来,随着A股市场价值投资理念的渐渐深入人心,由于散户研究能力有限,机构投资更加专业。杨怀定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近十年以来,股市投资成功的光环更多地加身于知名的公募私募等投资机构,这是时代的必然。
今天的投资界人士认为,杨百万的那个时代,那是让散户热血沸腾的时代,但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资本市场,和那个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代的主角,不再是散户,机构已主导A股行情,主流资金越来越具话语权,而广大散户正在逐步退出市场,流动性差、低成交量的个股正大批涌现。
中国证券市场前三十年走完了美国二百多年的道路,过去散户为主,散户聪明、勤奋点就可能成功。但现在机构为主,机构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并且这批人经过市场淘汰证明投资能力后留了下来,散户想战胜他们,成功可能性极低。
散户精神
6月14日,杨怀定家属公告,杨怀定于2021年6月13日凌晨去世,享年71岁。杨怀定去世之后,有不少人士公开悼念。有人缅怀杨怀定个人早年的股海沉浮,更有人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浪淘沙。
杨怀定曾经的成功,今天的万千散户已经无法复制。但是他很多关于散户的炒股理念和精神,值得借鉴学习:
“不倒”秘诀:信奉“落袋为安”,不把钱全投进股市。”、“炒股,最好不要定什么不现实的目标,脚踏实地才是取胜之道。”、“股市中,不要惧怕被石头绊倒,但一定不要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也均达到全球第二,市场基础制度也已经走过了多个阶段,进入更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新时代。
$中国移动(00941)$$中工国际(SZ002051)$$东北证券(SZ000686)$